查看原文
其他

发言人的一些“必修课”

李肇星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李肇星 曾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中国驻美国大使、外交部部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等职。



几年下来加上后来的经历,我觉得发言人有一些“必修课”。要学会几招才能当好发言人。

第一课

忠于祖国,忠于职守

从做外交部发言人第一天起,我就感到责任重大,因为发言人的字字句句事关政府立场、人民利益和国家尊严。

李肇星

我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是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几位西方记者有点儿“欺生”,就所谓“西藏独立”连珠炮似地向我发问。我尽量列举事实,讲明道理,批驳在涉藏问题上的种种谬论。我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事务是中国的内政,不允许任何外国干涉。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所谓“独立”问题是压根儿不能讨论的。我的回答好像说服了在场的多数记者。可是,有位记者冷不丁地冒出一句风凉话:“我也有自己的家乡,如果你说我的家乡不属于我们国家的一部分,我才不在乎呢!你为什么对西藏这样在乎?”听到这话,我不客气地回敬了一句:“你对自己的国家怎么看是你的问题,但我的祖国——中国的主权是神圣的,任何外国人都无权干涉!”那位记者当场无话可说,但后来和我成了朋友。

经验告诉我,发言人的爱国情怀、维护祖国利益的决心和摆事实的态度会得到多数记者的理解和尊重,尽管他们不见得都同意你的观点。

第二课

只说真话,不说假话

李肇星和印度驻华大使看望季羡林

刚担任发言人时,心里没底,就去向我的老师季羡林请教。季先生对我说:“不要把当官儿、当发言人、当主持人太当回事儿,把工作和学问当回事儿,争取做个普通好人就行了。好人绝不能说假话,同时真话不可全说,要说有用的。”老师的话一针见血,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当好发言人的准则。

发言人要说真话,说对祖国和人民有益、至少无害的话,说对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有利的话,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尽情发挥。当然,真话全说也不行,说多了太啰嗦,也永远说不完。

有位朋友曾说我很会“应付”记者。我不知道他是表扬还是批评我,反正觉得自己“冤”得很,就认真地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应付记者,我就是说可以说的真话。”我对外交部的年轻同事说,世上最难也最受欢迎的事之一,就是说真话,还要把真话说清楚、说准确、尽可能生动简洁一点儿。

第三课

尊重和理解别人

我感到,做任何外交工作都要尊重你打交道的对象。发言人打交道最多的是记者。工作中,那些聪明、敬业的记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8年12月1日,我作为新闻司司长陪同钱其琛外长访问苏联。早上7时20分,我来到首都机场一号休息室为“老钱”登机前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作准备。一位美国记者过来问:“是否可以说,钱其琛外长这次访问苏联是中国外长首次正式访苏?”我愣了一下,仔细一想,感到这位记者出言不“俗”。中国外长最后一次访苏是在1956年,但周恩来当时是以总理兼外长的身份访苏的。苏外长最后一次访华是在1959年9月,葛罗米柯是以外长的身份陪同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前来参加中国国庆10周年活动。中苏蜜月时期,交往频繁,但中方外长单独访苏却不曾有过,在这个意义上此次是中国外长首次正式访苏。

钱其琛

飞机起飞不久,我又碰到一个“意想不到”:钱外长刚刚系上安全带,前面一位“旅客”便回过头来攀谈。未等他反应过来,那位“旅客”就来了个“突然袭击”,提出采访要求。我一下就认出此人是常驻北京的日本记者,看来他已经等候多时了。这是一次别出心裁的成功策划。这位用心良苦的记者根据半个月前外交部发言人李金华宣布的钱外长访苏日期,算准了他将乘坐的航班,预先订购了同一航班的头等舱机票……我不由得钦佩地多看了几眼这位头等舱里唯一的新闻记者。他太专业了。

尊重记者,与记者交朋友,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尊重记者,包括认真对待记者出于职责提出的任何问题。对发言人来说,不能埋怨记者的问题偏激或刁钻,记者怎么提问都可以,提问题是他们的工作,就是说记者有提问的自由,怎么回答则是发言人的事,是发言人的自由。不必区分记者提的问题友好还是不友好。记者的水平体现在所提问题的犀利和得体上。我喜欢记者招待会上能有人提出尖锐的问题,尖锐而有深度的问题本身就是对发言人的一种激励。如果只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纠缠,记者招待会就没有多大意义。一次好的记者招待会,需要有高水平的发言人,也需要有高水平的记者。

第四课

尽量不要“无可奉告”

外交部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抓了起来。有一位常驻北京的英国记者嗅到了某种味道,打电话到外交部新闻司,直接问有没有这回事。外交部回答不了,也做不了主,就向上面请示汇报。上面同意答“无可奉告”。记者听到这句话很快就琢磨出其中的奥妙,心中大喜:这里一定有名堂。如果消息不是真的,外交部肯定会把我批一顿;不批我,那消息就是真的了。他马上把这条消息报出去,当年得了一项国际新闻奖。

1961年1月17日,即将卸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准备发表告别讲话。

据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郑重其事地告诉他的一位助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对记者说“无可奉告”;一听到这样的话,他的鼻子就开始歙动,以为你在试图隐瞒什么;他就要四处嗅,想找出你藏匿的东西。艾森豪威尔可能是吃过记者的苦头,否则说不出这样深刻的话。

但事情也不是绝对。有一年,旅居法国的华人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记者问我对这件事怎么看。高的作品我当时一本没读,而且他已加入法国国籍。对这个问题我无法多说,一点不说也不好,只好说“我对一个外国作家获奖这事无可奉告”。

2004年3月,我到柏林参加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和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见面。谈起雅典奥运会,彭好心地问我:“你会来雅典参加今年的夏季奥运会吗?”我心想,中国外长一般不会去观摩奥运会,直接说“不”不是不可以,但这样交谈没意思,就拐了个弯说:“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我哪一项都不行,没资格参加呀!”彭心领神会地笑了,说他也一样。

有时候,我碰到不便回答的难题,会友好地问对方:“您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哪家报社或电视台的?来这里多久了……”这样就可以为自己争取一点儿思考的时间,回答起来也可能更有针对性。我的法文老师——法国的戴高乐小姐和比利时的贝湖先生教过我,不管你多大年纪,都要像纯真的小孩一样学会真诚简明地提问题。

第五课

敢于面对敏感、尖锐的问题

记者出于职业需要,往往会问一些敏感问题。发言人最好不要躲躲闪闪,显得理亏心虚,要认真正视问题,必要的时候先发制人。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的健康问题受到媒体的普遍关注。特别是那些西方记者,过一段时间就要提这事;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他们更是如此。

“我们经常被告知邓小平先生身体健康,不知现在是否仍然如此?”有一次,一位彬彬有礼的外国记者首先问道。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邓小平先生的身体很好。最近有些报纸与此相反的说法是无中生有。”考虑到记者可能会纠缠不休,我快刀斩乱麻,把该说的话说在了前头。

另一位外国记者不肯善罢甘休,紧追不放:“邓小平先生现在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这位记者有点儿居心叵测,我严肃地说:“有普通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应该住在什么地方。”之后,我又调侃了一下:“我不知道你在身体好的时候是否住在医院里。”在场的人笑了。

要摒弃那种害怕人家提“挑衅性”问题的心理。确实有人会提挑衅性问题,但也确实有人提“怪”问题不是为了挑衅,而是想了解情况。要正确看待记者提问,有时候问题越有刺激性,越可能刺激出好的回答,起到好的宣传效果。

我体会答记者问不要太刻板,要自然一点儿,通俗一点儿。原则问题要严肃回答,但不必太生硬、太冷漠,要尽量多摆点儿事实,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并力求严谨、简短。平常同外国记者交谈要与记者招待会有所区别,要与当时所处的环境相符,让人愿意同我们接触。

我当了部长助理后,听一位新上任的发言人抱怨说,他看的内部文件太少了。我半开玩笑地说:“这是外行话,发言人就是要说与内部文件不完全一样的话。”

2004年10月11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与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举行会谈。(中新社记者 建军)

2004年10月11日,我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谈,会谈后与记者见面。一名外国记者问安南:“你有没有就中国的人权状况向中方表示关切?”

我一听到这个问题就有些气,当安南正在犹豫时,我对提问的记者说:“我不知道你是否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让我告诉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写有保护人权的条款。我也不知道你是否读过《联合国宪章》,我的感觉是,采访联合国秘书长这样一位重要官员却不熟悉《联合国宪章》是令人遗憾的。”那位记者知趣地不说话了。

有一天上午,我在外交部橄榄厅会见到访的十几位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教授们一落座,其中一位就说:“很高兴与外长阁下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30分钟前我在国际俱乐部饭店上网,看到一条有关美国波音公司与中国波音用户的消息。消息说,美国情报部门在中国订购的一架波音飞机上安装了一些尖端的窃听设备,因为美国情报部门估计,这架飞机有可能成为中国领导人的专机。请外长先生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稍稍转身看了一眼身旁陪同会见的外交部美大司负责人。这位年轻同事用眼神告诉我,他不了解有关情况,而我也不了解。

我心里琢磨,对这个问题不能直接评论,但又不能留“尾巴”。于是,我只好对那位教授实话实说:“我不了解你刚才所谈的消息,但我的初步看法是,在国际贸易中应当坚持公平原则,我们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按世贸组织的规则办事。在中美贸易中,我们买什么,只要付了款,美国就应该给什么。凡是没花钱的东西,我们都不要,也不希望美国免费赠送。”

美国教授们先是一笑,然后鼓掌。有记者事后对我说,回答得妙。我说,没什么,只是介绍一点儿实际情况。

— END —

文章来源 |《说不尽的外交》

作者 | 李肇星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